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现代课堂教学活动

时间:2014-06-23 14:22 点击:
【摘 要】课堂教学改革,是一个蕴涵着当今教育最新理念,融课程、心理、智力、环境等因素的有机整体,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,构建新型的教学活动方式,便成为推进新课程走向深入的关键。我们只有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,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诸

  【摘 要】课堂教学改革,是一个蕴涵着当今教育最新理念,融课程、心理、智力、环境等因素的有机整体,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,构建新型的教学活动方式,便成为推进新课程走向深入的关键。我们只有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,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诸因素,进行深入的探讨,才能切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。

  【关键词】心理学;课堂教学活动;认知;人际关系;管理

  1.前言

 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,人的学习活动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,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。认知的功能主要是反映作用,体现在对知识信息的接收、加工和转化上;情意的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,体现在对态度、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和维持上。因此,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,我们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,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活动,弄清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,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活动在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。

  2.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

 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,而是一个涉及到认知要素、认知状态、认知差异和认知策略以及元认知监控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智力活动、知识转换、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发展的复杂过程,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认知因素。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教学过程比从一般哲学等理论角度研究课堂教学,具有更现实、更具有针对性、实效性的特点。

 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,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知识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“教”的规律要服从于“学”的规律。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,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,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。课堂教学的良好“情境”是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,在分析学情、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劳动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合作的过程,需要与学生进行感情沟通。因此,教师平时应与学生多接触、多谈心,即使是聊天都行。在这过程中,教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,掌握学生的心理,这也是搞好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。教师能救人,也能伤人;能让人开心,也能让人丢脸;教师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,也可以是痛苦的缔造者。所以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相处,只有真正的和谐相处了,才能把学生推向理想的殿堂。在这个过程中,就要求老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。凡事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;学会简单化生活;确立对自己的信心;永保一颗平常心。

  2.1学习的特点。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和习惯,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,逐步对教师产生一定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。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,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,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,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。随着自主、自律能力的增强,对学习、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,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,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。

  2.2认知的发展。在注意方面,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,注意的集中性、稳定性、注意广度、注意的分配、转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。在记忆方面,从有意记忆逐步向抽象记忆发展,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。在思维方面,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,主要与次要的内容,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,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,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。在想象方面,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,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。

  2.3情意的发展。初中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、丰富,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所产生的后果,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增强。在道德情感方面,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,同时,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。在意志方面,自觉性、果断性、自制性、坚持性有一定发展。

  2.4个性的发展。在自我意识方面,基本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。特别是通过学习适应性锻炼,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,形成集体意识,学生的自我意识、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。
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